【2023年广西中小学教师科学营活动(第一期)于4月9-15日在北京举办。今采编营员心得数篇,将陆续登载,是以为“茶话科学营”专栏,既为同行雅兴共品,也望能启心思聚众智,共助力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发展。】
学习新时代优秀科学思想,争做学生科学梦想引路人
桂林市君武小学 李博昱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转眼间上一秒还在眼前的事物已变成回忆。五天时间很短,短到屈指可以数完,五天时间又很长,长到可以让我回味无穷。时间虽仍不断向前进,但在科学营期间的一切,却停在了我的心间。这些点点滴滴已经成为了我的宝藏,值得我用一辈子去学习感悟和实践,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深刻意识到了自己的才疏学浅,专家不仅带我来到了更高的角度看待科学,还给我提供了新的科学思想,这让我颇有感触,但这并不是只言片语能够将其表达的,我只能以我粗浅的理解和拙劣的文笔浅谈一下我的感受。
1.科学无处不在。科学、科学家,这类词在平常人眼中仿佛是十分高大上,非常遥不可及的东西,但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小到一滴水,大到整个宇宙,处处都充满科学,而将这其中一个个小小的科学知识一点点琢磨透,一点点利用上,才是我们科学发展,文明进步的关键。正如在这几天的学习中可以发现,各个院士博士们研究的内容最初都是非常小的事,例如欧阳院士提及的液晶最初是加热一种化学药品时发现有两个熔点加热到一定程度会变成液体但并不像其他液体般清澈,而再持续加热会变成清澈的液体,这种处于液体和晶体之间的液态晶体简称为“液晶”,就是这么一个小小的发现却在日后的研发中被运用到了电视、手机、车载、穿戴甚至医疗等各个不同的领域,为人们的生活和发展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又比如流体力学与航天航空专家郭亮提及的流体的各种性质和变化如“卡门涡街” “伯努利原理”这些十分常见的性质却影响了建筑,交通甚至航空航天等多个领域,小小的性质在特定情况会造成巨大的影响甚至灾难,但是经过研究这些性质却可以成为人类的一大帮手。平常习以为常的小事其中就蕴含着很多科学,而我们需要打开发现科学的眼睛来将其中的奥妙一个个寻找出来并慢慢揭开他们的真面目。
2.做学生的引路人。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中看到了无数令我震撼的长枪短炮和惊险无比的战役,也看到了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无数先烈为了中国复兴做出贡献,英勇献身。回望百年历史,中国在苦难中不断求索,在一次次困难和失败中汲取经验,在一次次的挣扎中找到了救国之法,而在历尽风雨尽褴褛后,人们也发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国也就成为了重要的科学战略,但这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因此科教兴国也就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而如何让学生成为为科学贡献力量为祖国添砖加瓦的角色是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让学生学得好就要先培养好他们的兴趣,再开拓他们的视野,让学生知道自己了解的知识仅仅只是冰山一角,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同的高度,这为学生树立良好的科学观有着很大的帮助。但想要做到这些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这需要老师牢记初心和使命,付出极大的心血和努力,俯首甘为孺子牛。
3.让科学融入生活。生活中处处都是科学,我们需要一双发现科学的眼睛,在生活中就连身边常见的动物身上就有许多神奇的“超能力”,而这些“超能力”在参观了国家动物博物馆后也一一用科学解释清楚了。在听了苗琼老师的讲解并参观了北京101中怀柔校区后,我更是发现了目前学校和教师存在的一定差距和不足,因此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我也将做出改变:(1)积极开展科技活动,从身边的小科学开始让学生在做身边的科学实验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并了解科学是无处不在的,再将科学成果记录下来在下学期展示,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在这之后针对小实验提出更深的问题和猜想,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思考,以及对科学的探究。(2)进行科普活动,讲一讲身边存在的科学原理,在学生发现身边充满科学的时候提出有关的小问题,并以投稿的形式说一说自己的想法,由此来培养学生对于科学的思考。(3)不断充实自身,打铁还需自身硬,科学是十分严谨的,稍有偏差很有可能会出现极大的问题,所以我将不断充实自己,学习新的知识,巩固知识,让自己更加专业化,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寻找学生更感兴趣的教学方法。
这一次难得的机会,是我人生的一个印记,让我获得了新的理念、新的知识,更让我认识到了自身不足,可以说这次的学习让我获得了一次蜕变,令我终生难忘,今后,我也将如科学研究一般不断参透,不断将获得的内容为我所用,争取让自己成为引领学生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