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建军:教育局长走出的青少年科普志愿路

    教育局长,志愿者团团长,科普志愿者……

    他至少有这三个身份,但是在广西首府南宁的小学生当中,他的“科普志愿者”的身份最出名,很多同学都知道他叫“夏老师”,却不一定知道他是“夏局长”。
  

    夏老师的名字叫夏建军,他是广西南宁市教育局局长、广西科技馆南宁市教师志愿者团团长。两个“长”之间有一段故事,故事发生的“中介”是广西科技馆,是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他在考察科技馆时提出一条好建议

广西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甘向群在为夏建军(左一)颁“特殊贡献奖”时握手表示祝贺

     事情最初,发生在2009年1月。当时正值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协十届二次会议召开,教育界的几十位委员来到广西科技馆,调研青少年校外教育活动场所工作。调研中,夏建军等委员对广西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活动模式表示出浓厚兴趣,对工作室取得的成绩表示高度赞赏,并对科学工作室在青少年科教工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寄以厚望。
  

    在参观个性印染工作室的过程中,身为南宁市教育局局长的夏建军跟自己的本职工作紧密联系,他提出建议:科学工作室活动应当结合现今中小学《科学》课本章节内容,研发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活动资源包;依托科技场馆资源,加强与各中小学校的联系和合作,有效、创新地开展与《科学》课程相关联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
  

    这个建设性的意见,给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活动模式及其开展形式指出了一个新方向。随后,广西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立即按照这个方向,根据广西的地域、人文、资源特色,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进行青少年科普活动资源的集成和自主研发,先后开发各类型、各学科操作性强、趣味性强、知识性丰富的资源包100多种。其中,由夏建军提议重点研发的《民族蜡染》资源包已成为广西科技馆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一个经典活动项目。
  

    根据夏建军的建议,工作室还与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多所大专院校合作开展教学研究活动,进行青少年科普活动资源的集成和开发。研发过程中,他们将活动与中小学校《科学》课有机结合,开发与《科学》课相配套的探究性实践活动,设计可行性高、与中小学课程结合紧密、能够吸引学生的教学课程,当前已设计完成小学3~6年级《科学》上册的58个配套活动。
  

    他是教师志愿者团的第一个志愿者

    一个建议,只是故事的开头。
  

    仅仅过了三个月,故事有了大的进展。2009年4月,在广西科技馆馆长、广西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梁春花和南宁市教育局局长夏建军的共同发起和倡议下,两家单位合作建立“广西科技馆南宁市教师志愿者团”,夏建军任志愿者团团长,也是志愿者团的第一个志愿者。

    在夏建军眼里,成立志愿者团是个双赢的举措。一方面,可以更有效地组织学校科技教师以志愿者身份进入科技馆,为广大社区青少年、学校及青少年提供志愿服务,丰富青少年的课外活动;另一方面,教师志愿者结合在科普教育实践过程中的感悟,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成果,不断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和课外活动能力,从而促进广西青少年科普事业的发展,为广西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储备更多的科技教师人才。

夏建军(右二)在广西科技馆南宁市教师志愿者团启动仪式上挥舞团旗

    夏建军说:“我知道有很多老师,确实希望能够把自己的职业特长服务社会;我们如果组建了这一支教师的志愿者团队,对社会、对我们的下一代,都是有益的。”这段话,留在了2009年8月3日中央电视台的电视屏幕上。那一天,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芝麻开门•梦开始的地方》栏目播出了一期特别节目,题目叫做《神奇的科学工作室——广西青少年科学工作室》。

    上面那段朴实真诚的话语,既是夏建军建立志愿者团的初衷,也代表了许多教师志愿者的心声。
  

    在夏建军的带动下,很快有了第2个志愿者,第10个志愿者,第100个志愿者……目前,志愿者团的人数达到了150多名,他们都有着一样的服务社会的理想,他们都是中小学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在校教师。其中,骨干教师志愿者就有广西师范学院吴娴教授、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李萃裕副教授、南宁市衡阳路小学副校长罗睿、广西瑞和教育机构负责人黄荣政等,初步组建了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教师志愿者资源库。
  

    他是传承“能帮就帮”精神的团长
  

    无规矩不成方圆,无理念不予发展。
 

    志愿者团的规章制度,决定志愿者团能发展多快,志愿者团的活动理念,决定志愿者团能发展多大。夏建军认为,在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中,需要传承和发扬志愿者精神。“能帮就帮”是广西南宁市的城市精神,也是应该传承和发扬的志愿者精神。
  

    在参与制定志愿者团的规章制度时,夏建军提出了他的理念:要秉承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青少年的原则,广泛普及志愿理念、大力弘扬志愿精神,努力营造关心、支持和参与青少年科普志愿服务的浓厚氛围;在原有的科普志愿服务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为更多的在校教师关爱青少年、奉献科普教育搭建平台;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科普志愿服务活动的运行机制,不断提高志愿者服务的科学化和规范化;要切实加强对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推动志愿服务有一个新的更大发展,使更多的教师成为志愿者,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到青少年科普志愿服务队伍中来。
  

    这些观点和理念,得到了广西科协等单位领导的赞赏和支持,并得以付诸实践。志愿者团成立后,夏建军亲自参与制定一系列培训计划和组织教学交流活动,有效地提高了志愿者教师的活动积极性和参与性。在周末或者节假日,教师志愿者们轮流到广西科技馆,负责科学工作室的活动教学和常设科普展厅展品的讲解工作,并伴随“科技馆活动进校园”项目走进学校开展科技活动的辅导工作。
  

    他是教师志愿者队伍中的普通一员
  

    团长是官,更是兵。作为教师志愿者团的发起人之一和第一个志愿者,夏建军身体力行、以身作则,于教育局公务繁忙之中,时常抽出时间来带领志愿者教师们积极参与科学工作室的教学活动和科普展厅科普展品的讲解活动,起到了先锋带头的模范作用。
  

    当夏建军身穿广西科技馆志愿者服装,站在一群孩子中间循循善诱时,他不是一位教育局局长,而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他的声音爽朗洪亮,讲课风趣幽默,通俗易懂,前来参加活动的孩子们都亲切地叫他“夏老师”。在“民族蜡染”实践课上,孩子们童稚的声音此起彼落:“夏老师,我可以画一只小猪吗”、“夏老师,我的蜡笔不见了”、“夏老师,可以去蜡了吗”……夏建军不断地应着,四处走动,忙得团团转。实践课结束后,孩子们手捧着自己的蜡染作品把“夏老师”围成一团合影留念,照片上大家的笑容如阳光一样灿烂。

夏建军作为教师志愿者向孩子们讲解蜡染的相关历史

    在夏建军眼里,上这样的课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在传授孩子们科学知识的同时,他能分享到孩子们学有所得的喜悦和快乐。他说,“常常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神圣使命感不期而至,督促我挤出时间来到广西科技馆,来到科学工作室,来到孩子们中间。”他,很惬意于这样的一种教学环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夏建军的表率带动,在志愿团中产生了积极作用。志愿者团的老师们纷纷利用平时的休息时间、不辞劳苦,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为广西科技馆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动力、注入了活力。
  

    他获得科协颁发的“特殊贡献奖”
  

    弹指一挥,志愿者团已成立一年多,这一年来她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据统计,目前登记在册的志愿者教师有150多名,提供志愿服务超过800人次,开展科普活动项目达50多项,设计编写活动方案30多份,接待参与体验科普活动的青少年达1万多人次;志愿者团正逐步成为科技馆常设科普展厅讲解工作的重要力量,成为科学工作室教学活动、教育资源开发的主要力量。
  

    与此同时,志愿者团和科学工作室研发的各类活动资源包和《科学》课配套活动方案,已经在南宁、柳州、百色等地及日常的工作室活动中投入使用和执行开展,取得良好效果,并准备进一步向广西各类青少年校外科技活动场所推广。
  

    志愿者团的创立和发展,被认为是教育部门与科普部门精诚合作的经典范例,在全国范围来说都是一种创新和突破,这得到了科协系统、教育部门的普遍认同和高度赞誉。2010年4月10日,由广西科技馆、广西青少年科技中心和南宁市教育局联合主办的“激情与希望同在•奉献与科普同行——广西科技馆南宁市教师志愿者团成立一周年庆祝活动”在广西科技馆隆重举行。会上,身为志愿者团团长的夏建军从广西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甘向群手中接过了一块奖牌,这块奖牌意在表彰他在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所做出的成绩。
  

    那个奖项,叫做“特殊贡献奖”。

主题词

继续阅读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