淀粉、碘酒充当“评委”,能测出果蔬VC(维生素)含量多少;化学药水充当魔笔,能绘出一幅幅时隐时现的“魔幻水彩画”……近日,广西科技馆教师志愿者团科普体验活动优秀方案集新鲜出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所蕴含的科学奥秘,被一一破解,孩子们在轻松的动手实践中,长了不少见识,也给老师开辟第二课堂提供了借鉴。
“哆来咪”中藏玄机
学生动手做乐器
教案精髓:音乐和物理,似乎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门学科,但教案《制作半封闭圆管音阶》却通过制作一支支能发出不同声音的圆管,将它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运用简单的工具,学生就能自己动手制作出乐器,既能掌握管状乐器制作的基本常识,还能了解波长、共鸣、回流等物理原理,以及音乐与物理的微妙关系。
教师解读(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老师李萃裕):
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能吹响的半封闭管,如笔帽、笔杆等,随便拿几个长短不一的半封闭管,可以发出不同的声音,这启发了我通过乐器解释物理原理的教学。我运用物理原理,将CDEFGAB调中“哆来咪”等音,换算成了管子长度,如内径14毫米的圆管,C调的“哆”长154毫米,“来”长136毫米、“咪”长132毫米。制作乐器是个精细活,为了让孩子们能轻松学会,而且做得成功,我请教了音乐老师,自己设计了圆管的专用夹板,制定了简单易学的工艺流程。整个教案完成足足花了两年时间。
课堂反应:当老师提出让大家自己动手制作乐器时,话还没说完,学生们已跃跃欲试了。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们在制作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省材料、省力的经验。同时,他们还发现管子长了或短了一毫米,发出的声音都大不相同。学生们不断试吹,不断改进,误差尽量控制在半毫米内。一堂课下来,学生们如期完成任务,每个小组制作出一个调的八个音阶。汇报演出时间到了,每个小组都组成一个小合奏团,由一个人先吹,然后大家一起吹,亲自体验了乐器独奏和乐队合奏的不同;接着,有的同学当起小指挥,让其他同学各拿一支圆管,演奏一支大家熟悉的简单曲子。当课堂上响起一片高低起伏的音乐时,学生们都爱上了这堂别开生面的物理课。
面粉和出大学问
增添生活小常识
教案精髓:水温对蛋白质的性质有何影响?要想对小学生说明白这个原理似乎有点困难。《不同水温对面团物理性质的影响》借助富含蛋白质的面粉,让孩子们用不同水温和面,根据面团的特点轻而易举地诠释了这个原理,并延伸出关于面粉的一串有趣的知识。
教师解读(南宁市第三职业技术学校面点制作老师郭刚秋):
在学校里我教学生面点制作。面粉中也有不少学问:不同性质的小麦和小麦粒不同部位磨制出的面粉特性不一样,像特级面粉是用小麦内胚乳的中心部分磨制的,而蛋糕粉是由软质小麦磨制的特等特级面粉来加工的,通用面粉则是由几种硬质小麦面粉或者硬质小麦与软质小麦混合而成的,主要是供家庭制作多种烘焙食品。不同面粉中含的蛋白质、面筋成分不同,决定了它们的用途不同。水温对面粉中的蛋白质的延伸性、韧性、弹性等物理性质都会有影响,学生和完面后,可以通过触摸、拉伸等方式感受这些不同,并对面粉有个初步的了解。
课堂反应:学生们被分成两组,一组用30℃的常温水(即冷水)和面,另一组则用90℃的热水和面。当两组同学把面揉成光滑的面团后发现:冷水和的面韧性强、弹性好,但可塑性一般;而热水和的面韧性弱、弹性差,但可塑性强。
接着,在老师的启发下,学生了解到关于面粉的不少小常识:冷水和的面适合做饺子、包子,而热水和的面适合做花式饺子;蛋白质和面筋含量高的高筋面粉适宜做面包、起酥点心,低筋面粉适宜制作蛋糕、甜酥点心、饼干等,而中筋面粉用于制作水果蛋糕、肉馅饼等。
淀粉碘酒当“评委”
果蔬PK维生素
教案精髓:通常化学实验强调的是严格遵守实验室规定,规范使用仪器,却忽视了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比比谁的VC多》教案巧妙地将化学实验搬到了课外,甚至在普通老百姓家里就可完成。通过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淀粉、碘,检测不同种类果蔬或饮料中VC(维生素)的高低,让学生了解简单的生活常识,学会用身边熟悉的材料来做实验,学会观察和对比。
教师解读(南宁市第二十八中学化学老师施丽丽):
在果汁、饮料的电视广告里,经常涉及VC的宣传,到底我们平常吃的果蔬里哪种VC含量高呢?我决定让学生们进行一场果蔬VC含量大PK。参赛的“选手”有苹果汁、橙汁、橙味汽水、绿叶蔬菜,而“评委”则是蓝色的淀粉-碘溶液。碘是一种氧化剂,VC是一种强抗氧化剂(还原剂),将VC加入淀粉-碘溶液,便会发生化学反应——褪色。在等量的情况下,由褪色快慢来决出胜负(褪色快的说明VC含量高,慢的则含量低)。
课堂反应:对小学生来说,用试管、滴管、烧杯等化学仪器给果汁、菜汁测维生素,如同过家家般有趣。但是实验的过程却一波三折:有的同学使用试剂瓶上的滴头后没有放回原处,吸完果汁后又用来吸菜汁,导致实验失败;有的同学滴入的果汁量太多,褪色不明显……在失败中不断总结经验,孩子们终于摸出了化学实验的基本要求。经过一番较量,橙汁成了“冠军”,而橙味汽水排最后一名。经过老师的启发,孩子们想比比哪种果蔬或饮料的VC含量高,在家里也能建立一个小实验室:小碗、纸杯可以取代试管,眼药水瓶洗干净后便可充当滴管,而生粉水加一点碘酒就能当“评委”了。
“魔幻”绘画时隐时现
烟花绽放化学奥秘
教案精髓:水彩作画是一种艺术手法,人们通常都是用画笔蘸上颜料在画纸上完成。《魔幻水彩画》教案却用化学手段赋予了水彩画新的“魔力”,通过两种化学试剂间发生化学反应就会显出不同颜色,让孩子们变出了一幅幅时隐时现、色彩变化莫测的“魔幻水彩画”。一次生动的体验,点燃了低龄孩子对化学的兴趣,而大些的孩子则形象地记住了化学反应的结果。
教师解读(南宁市第十三中学化学老师黄敬东):
在化学实验中有一些有趣的现象,如氯化铁溶液遇到硫氰化钾会变成血红色,遇到亚铁氰化钾会显蓝色,遇到铁氰化钾显绿色等。如果单在实验里用试管做,它们的趣味性会降低不少,以水彩画、“隐形字”等形式出现,一开始便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他们能很快联想到生活中的现象,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动手能力及团队合作意识。
课堂反应:在黄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先在白色画纸上用铅笔勾勒出图形,再在图形中填入化学试剂。当画晾干时,纸上没有任何颜色,但喷上不同的化学药水后,奇迹发生了:有的图形变成了血红色,有的显蓝色,有的是绿色,还有的是紫色。学生们兴奋得发出阵阵欢呼。
接着,学生们还利用这个原理,模拟电影里谍战片里常见的情节,写了一封封“隐形信”。在一番有趣的尝试后,学生们联想到生活中的现象,向黄老师发问:“生活中有什么东西可以写出‘隐形字’呢?”“烟花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颜色呢?”黄老师告诉大家,用淀粉水也可写出“隐形字”,它本身是无色的,只有喷上碘溶液会变成蓝色;而烟花中含有金属盐,不同的金属被灼烧后会产生不同颜色:铜呈绿色、钡呈黄绿色、钙呈砖红色、锂呈紫红色……

小朋友正在做“比比谁的VC多”的小实验。 陆志高摄